兵种选择的核心在于平衡资源消耗与战场需求,优先根据敌方阵容和作战目标调整搭配。蓝色兵种如步兵、轻型坦克和反坦克炮是前期开荒的主力,但需避免全面升级,集中资源培养单项兵种更高效。步兵虽防御力薄弱,但编制数量优势明显,适合处理反坦克炮和建筑;轻型坦克与反坦克炮组合能有效应对叛军城市的守军配置,其中轻型坦克承担抗伤职责,反坦克炮则针对性克制敌方装甲单位。空军方面,侦察机是视野控制的关键,运输机可酌情升级以支援远程机动。
中期过渡阶段,紫色兵种如M26潘兴重型坦克、M40自行火炮等成为攻略高级城市的必备,但需明确主次培养方向。重型坦克作为前排抗伤单位,等级需达到LV.5-LV.8才能与高阶敌方单位抗衡;若以自行火炮为主力,则重型坦克仅需维持基础等级,为火炮争取输出时间。自行火炮对敌方炮兵和前排坦克有显著压制效果,但需注意其防御薄弱,需搭配侦察单位提供视野。坦克歼击车和防空炮则根据战场需求选择性投入,避免资源分散导致整体战力不足。
攻城战与守城战的兵种配置需差异化处理。攻城时,炮兵和攻城车是核心,前者负责远程削弱防御工事,后者专注摧毁炮塔等关键建筑,同时需配置坦克吸引火力。守城时则需利用地形和防御工事,优先部署反坦克单位克制敌方装甲,并搭配火箭炮或防空炮应对空中威胁。侦察机或摩托化步兵的视野优势在攻防战中均不可忽视,能提前预判敌方动向并调整战术。
后期发展需注重兵种协同与科技研发。陆军、海军、空军的联动能最大化战场效益,例如火箭炮可支援海战,而轰炸机对地面集群单位有毁灭性打击。资源管理上,优先升级主力兵种科技,并通过联盟协作弥补短板。兵种等级与品质的平衡也需注意,低品质高等级兵种可能优于低等级高品质单位,因此不必盲目追求稀有度,而应结合实际战斗数据调整养成策略。
通过合理规划养成路线、精准克制敌方阵容以及灵活运用侦察与支援单位,才能逐步建立战场优势。